为进一步加强音乐舞蹈学院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师生学术视野,近日,音乐舞蹈学院特邀金浩教授在综合楼6-1、E栋105分别对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专业师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暨“舞蹈摹像化与舞剧电影化的审美倾向”学术讲座。音乐舞蹈学院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专业负责人刘海峰,民族民间舞教研室主任张小琦,现代舞教研室主任景浩,国标舞教研室主任易伟,流行舞教研室主任汪洋,艺术指导教研室主任胥向阳及部分舞蹈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座谈会上,金浩教授深入剖析了当前音乐舞蹈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他指出,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舞蹈学科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融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挖掘自身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随后,金浩教授在E105开展以《舞蹈摹象化与舞剧电影化的审美倾向》为主题的学术讲座,系统地分析了数字时代下舞蹈艺术的跨界融合趋势。从解析舞蹈“摹象化”的美学特征出发,进而探讨舞剧电影化的审美转向,结合《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代表性作品,剖析镜头语言、蒙太奇手法及数字技术如何重构舞蹈叙事,引发了大家对舞蹈与综合艺术边界、技术赋能与舞蹈本体关系等深层问题的思考。
作为舞蹈理论研究的领军学者,金浩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评审经验,助力舞蹈创作者与研究者把握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脉搏。在谈到流行舞、国标舞与中国元素的融合时,金浩教授兴致勃勃。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精彩的视频展示,阐述了中国元素在流行舞、国标舞中的巧妙运用和独特魅力。他认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如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戏曲艺术等,这些都是流行舞、国标舞创作的宝贵素材。将中国元素融入其中,不仅能够丰富舞蹈的文化内涵,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还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中国舞蹈走向世界舞台。他鼓励师生们勇于尝试,积极探索中国元素与流行舞、国标舞的融合路径,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积极提问,就学科建设、专业学习、艺术创作等方面的问题与金浩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金浩教授耐心解答,一一给出了专业而细致的建议,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专业负责人刘海峰对金浩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此次研讨会为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对提升师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音乐舞蹈人才。
金浩,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三级)。北京市长城学者,中国文联首批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专委会委员,欧阳予倩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高级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兼舞台艺术专委会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美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委会理事。入选“首批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